不同頻電針的補瀉作用


  17世紀中國的針灸傳到歐洲,法國醫師蕯蘭第(Sarlandiere) 1825年首次用電針治療神經痛、風濕症等疾病。1915年英國戴維斯(Davis)應用電針治療坐骨神經痛,並在布里斯托內外科醫學雜誌(Bristol Medical-Chirurgical Journal)發表論文。20世紀50年代,西德針灸學家傅爾(R.Voll)1955年公開了他設計的一具電針診療器,該儀器可供診斷及治療使用,後來日本針灸師中谷義雄提出的良導絡療法,開啟了電針的臨床應用和研究。


    所謂電針療法,是指用針刺的針刺入俞穴取得針感後,在針上通以微量的電流,發揮針和電的綜合作用,藉此種作用來治療疾病。電針可綜合為以下四項優點:


(1) 加強傳統針剌補瀉的作用。

    (2) 可用人為控制維持一定的剌激量和一定的節律。

    (3) 發揮行氣止痛、疏經通絡、活血化瘀的功用。

    (4) 產生雙向調節作用。


電針在腧穴的基礎上, 加以脈衝電刺激,使針與電兩種刺激相結合,能正確地掌握刺激參數。電針可因刺激頻率和強度等不同,雖同一穴位刺激也會產生不同的療效,如同補瀉手法一般。

電針剌激參數與補瀉的關係,可以歸納如下


(1)電針頻率:電針頻率小於3 Hz可引起肌肉緩慢同步舒縮,具興奮和吸收作用,此種作用可用來補虛;電針頻率大於13Hz會引起肌肉強直性收縮,具解痙、止痛和鎮靜作用,此種作用可用來瀉實;電針頻率介412 Hz之間可引起肌肉較快顫動的舒縮,相當於平補平瀉手法。


(2)電針強度:電針時,電流輸出強度小為,而大則為。電針電流強度僅達到感覺閥,謂之法;若電針電流強度令受試者者感到刺痛感或肌肉出現強直收縮時,即痛閥,則謂之法;若電針刺激強度介於感覺閥痛閥之間,謂之平補平瀉


(3)電針時間:電針時間愈長則刺激強度愈大,謂之;電針時間愈短,則刺激強度愈小,謂之

電針頻率的定義如下

    (1) 連續波:

電針頻率小於16 Hz為低頻電針,稱為疏波;電針頻率大於17 Hz為高頻電針,稱密波。

   (2) 疏密波:

疏波和密波持續數秒交互出現,如5 Hz/30 Hz,表示5 Hz電針持續數秒,接著30 Hz持續同樣時間,互相交替。

針灸醫學VS現代醫學


生物醫學科技昌明的今日,西方醫學挾其龐大的優勢主導醫學成為主流,但高度醫藥發展的結果仍解決不了各式各樣的疾病,同時也造成龐大的醫療費用支出。另外,藥物產生的耐藥性及副作用,已困擾著長期藉由藥物解除痛苦的病患。因此,近年來對補充和替代醫學(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CAM)興起一股研究的熱潮,期許補充和替代醫學能彌補西方主流醫學無法解決的問題。因此,產生全方位醫療的概念,不再把傳統醫學排除於外,在這一個共同的理念下,世界各地紛紛成立了傳統醫療機構、針灸研究中心、傳統醫學大學及設立針灸醫師等,如美國大部分州政府都設有東方針灸法律委員會、針灸醫師執照考試局、針灸醫師管理局及相關的大學教育單位等機構。結合傳統醫學及中醫藥使醫療照顧的各環節緊緊相扣而更臻完備。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和世界針灸聯合會的統計資料指出,至2002年針灸醫學巳在142個國家和地區得到應用,在不是傳統中華文化以外的亞洲國家及西歐、北歐、北美、南美、澳洲等60餘個國家得到普遍的應用針灸,全球接受包括針灸在內的補充和替代醫學治療的人數快速成長,針灸巳經成為現代醫學的一部分。    針灸最早的起源可追溯至石器時代,當時的人民就以砭石來治病,如1963年內蒙古新石器時代遺址所出土的石針即可証明。古文獻中如《左傳》、《山海經》、《淮南子》、《戰國策》等也都有砭石的記載。黃帝內經書中就有針灸的記載,於《靈樞篇》中詳細記載針剌針的種類,針灸治病的原理,經絡系統的組成和生理作用,針刺的補瀉手法和作用等,之後有關針灸的專書不斷出現,到了晉代的《針灸甲乙經》更將針灸理論系統化,有利於針灸治療的臨床運用,《針灸聚英》一書中對針剌手法有更進一步的描述與探討,《針灸大成》則匯集了明代以前的針灸著作,總結了臨床經驗。中國歷史各朝代也出現了很多有名的針灸醫家如扁鵲、皇甫謐、王惟一、楊繼洲等,使針灸醫學不斷的隨著時代的進步而有所發展。    世界衛生組織基於世界潮流及需求,1993年公佈《標準針灸穴位命名》,1995年出版《針灸臨床研究規範》,1996年在義大利米蘭會議提出64種針灸適應症,2003年出版《針灸穴位取穴標準》,2007年出版《西太平洋傳統醫學名詞標準》。另外,根據近年來(2003-2008)世界衛生組織公佈的統計資料中,腦血管疾病高居十大死因的第二位,首位則是缺血性心臟疾病,2008年世界衛生組織更大膽推測,直到2030年以前,十大死因的前二位仍是心腦血管疾病,因此相關的研究極為迫切需要。中醫典籍《黃帝內經》強調:治神是針灸治療的基本原則,治神是指生命活動的總稱,也可指大腦功能而言,大腦扮演調節身心角色。在針灸臨床應用手法而言,得氣是促進治神的重要關鍵。自律神經系統的調控與身心狀態平衡之間的關係十分密切,自律神經系統包括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其功能在於保持機體內環境的穩定,如對心血管、呼吸、消化、泌尿系統以及代謝、體溫和腺體分泌等功能的調節。自律神經系統經由反射發揮功能,受到中樞神經系統高一級神經元的控制,最後受大腦皮層高級中樞的整合,體內每個器官活動通常是交感和副交感神經拮抗後所產生結果的反應,這一種調控系統,印證著中醫陰陽的學說理論。《素問 陰陽應象大論》中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又說:「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此陰陽反作,病之逆從也。」。又《素問 生氣通天論》中說:「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針剌與血壓的探討


1981年開始,林樹新等人對電針降壓作了很多的動物實驗,結果發現電針正常動物的足三里穴對血壓、心率、呼吸沒有明顯的影響,但對實驗性高血壓動物則能使血壓降低,內臟血管擴張,血流量增加,但心輸出量沒有減少,這種降壓效應不被阿托品(atropine)阻斷。在同樣實驗性高血壓動物的靜脤注射嗎啡,能產生與電針相類似的降壓效果,電針能使實驗性高血壓動物血壓下降,主要是經由抑制交感神經血管收縮中樞導致外周血管擴張所致,推測電針降低血壓與電針引起大腦中樞產生的內源性鴉片樣物質有關。


    林樹新等人,在實驗性高血壓動物的中腦中央灰質、海馬背側、乳頭體上區等部位,注射微量納洛酮(naloxone4微克/2微升/2分鐘)後,則電針降壓的效應消失;若在大腦頂葉內側皮層注射微量嗎啡,則對血壓、心率沒有影響,但在該處注射微量納洛酮後,則電針能降低實驗性高血壓動物的血壓。因此,推測電針對交感神經神經血管收縮中樞的抑制與中腦中央灰質、海馬、乳頭體上區等部位鴉片受體的活化有關。


    張華星等人(1985年)發現電針家兔足三里引起顯著的瞬間降壓效應,這與電針其他任意點不同,而後經一連串的實驗證實後,推論電針的降壓作用是經由抑制交感神經血管收縮,降低外周阻力所引起。電針的降壓作用可在電針前注射naloxone減弱。因此,推論電針家兔足三里穴所致的降壓效應與鴉片樣物質的釋放或鴉片受體的活化有關。

    張會等(1995年)研究電針對高血壓模型兔時,發現弱的電針刺激對血壓無影響,強度的電針刺激可以明顯產生降壓作用。靜脈注射naloxane可以導致不同程度的減弱電針的降壓作用。

   韓國. Lee, H. S等(1994年)證實針剌十宣穴可以降低血壓,他們認為血漿或組織中Renin-Angiotensin
System
RAS系統)是造成血壓升高的原因之一,針剌十宣能使血中腎素(renin)活性降低,而產生降壓作用。另外,有研究認為針剌可活化大腦導水管旁灰質(periaqueductal gary, PAG)的鴉片接受體(mu opioid receptors)而使血壓降低。

德國Flachskampf, Frank A.等(2007年)運用臨床隨機試驗(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的方法,將160位高血壓患者分成實驗組與對照組,結果發現針剌能降低血壓,但針剌的降壓作用只維持短暫的時間,但經36個月的觀察,則針剌組與對照組的收縮壓及舒張壓相似沒有明顯的區別。韓國Lee, Hyangsook等(2009年)針對針剌降壓的議題作文獻系統回顧及大量分析(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結論是針剌有降壓作用,但降壓效果比服用降壓藥物低,仍須更多嚴格的臨床試驗來證實。

針灸機轉的現代研究


1. 疼痛的閘門理論(gate control
theory)


1965Melzack Wall 提出疼痛的閘門控制理論,並將理論發表於《科學(Science) 》 雜誌上,其理論要點可歸納如下:


(1)疼痛的傳入信號傳到脊髓後角膠質的T-cellT-cell如同一扇閘門,控制疼痛信號向中樞神經傳入。


(2)T-cell的閘門控制又受粗的傳入纖維(A-fiber)與細的傳入纖維(C-fiber)的相對活動的控制,粗的傳入纖維(A-fiber)的興奮閾值較低,傳導速度較快。細的傳入纖維(C-fiber)的興奮閾值較高,傳導速度較慢。粗的傳入纖維(A-fiber)抑制疼痛信號向中樞傳入,也就是將閘門關閉;細的傳入纖維(C-fiber)則促進疼痛信號向中樞傳入,也就是將閘門開放。


(3)疼痛傳入衝動進入閘門,除了受閘門的調控外,也受大腦中樞下行訊號的調節。

    (4)脊髓的閘門控制,包含行為、心理及精神認知的影響,統稱為中樞的控制。

針灸的作用在提高疼痛的閾值,可用閘門理論來說明其針刺鎮痛機制。針灸強調得氣,即受針者要有痠、麻、脹、重的感覺,這些感覺推測因周圍神經受到溫和剌激的結果,若當針刺部位在procaine阻斷的神經支配領域時,則針灸的鎮痛作用喪失。












 2. 針剌鎮痛與鴉片物質的關係

    有研究發現微量嗎啡(morphine)注入大腦,能產生很大的鎮痛作用,後來發現腦中存在許多的自然鴉片(nature opiate)物質,包括:1)β-腦內啡(β-endophin);2)甲硫胺酸-腦啡呔(met-enkephalin)3)白胺酸-腦啡呔(leu-enkephalin)4)強啡呔(dynorphin)。另外,也發現腦組織中許多區域尤其在止痛系統存在鴉片接受器(opiate receptor)。


  70年代後期PomeranzChapmanBonica等傑出科學家,在動物及人體實驗中證實針剌可誘發大腦釋出鴉片物質阻斷痛覺感受或傳導,而產生鎮痛的效果。北京醫科大學的韓濟生教授(1986年),以不同頻電針來研究腦內鴉片物質時,發現甲硫胺酸-腦啡呔(met-enkephalin)及強啡呔(dynorphin)因不同頻率的電針剌激,選擇性的釋放到實驗動物的腦脊液(CSF)中。2Hz電針主要促進met-enkephalin的分泌,而100Hz電針則主要促進dynorphin的分泌。

針剌對HRV(心率變異數)與自律神經的影響的探討


 石現等人(2002年)研究針剌調節心臟自主神經系統的影響,將12位志願者分兩組,分別為抗膽碱葯阿托品組atropine groupβ-受體阻斷葯美多心安組metoprolol
group
,對比則採用自身對照,比較電針內關與厥陰俞前後不同給藥的HRV變化,結果顯示阿托品組使交感神經活性增強、HRV 下降針刺的效應是使交感神經活性減低、迷走神經活性增加的去藥物干預樣作用。給予β-受體阻斷劑後針刺的作用是增加交感神經活性的去藥物干預樣作用。因此推論:針刺效應依賴自主神經功能即通過調節自主神經的均衡性改善HRV和調節心率;針刺效應具有保護心肌的作用;針刺對自主神經的調節在一定程度上是雙向、良性的。


王琴玉等(2003年)針對腎性高血壓的大鼠作研究時,發現針剌足三里與腎俞能使實驗模型大鼠的血壓下降,HRVHF成分增高,與血壓正常的控制組大鼠有所不同。高永輝等(2009年),以不同穴組電針對失血性低血壓大鼠的血壓、心率及自主神經活動作了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大鼠失血後早期血壓迅速下降,而電針能明顯升高低血壓大鼠的血壓,因此大鼠在失血後呈代償狀態,交感與迷走神經失衡,而電針後也改善了此種失衡狀態。


由於HRV是判斷心血管疾病預後的一個相對獨立性較強且與猝死相關較好的指標,因此侯慶(2001年)針對針剌對中風繼發腦-心綜合症心率變異性的影響作研究,結果發現針刺可提高腦卒中患者急性期因迷走神經功能障礙所致心率變異性的降低,調整心臟植物神經的均衡性。


OuyangHui等(2002年)發現電針可加速母獵犬胃排空,改善胃的慢波節律及竇性收縮活動,可能的機轉牽涉胃迷走神經的傳達路徑。Chi-Hsien Chang等人(2005年)迷走神經阻斷劑阿托品造成HRV各成分數值的改變,無法由電針足三里穴來補償,由此推論,電針足三里對HRV的改變,可能藉由迷走神經的路徑來完成。S.Liu等人(2008年)發現剌激足三里及內關穴可改善患者消化不良的症狀,同時增強HRV成分中HF的數值,降低LH/HF的比值。Kenji
Immai
等人(2008年)發現電針足三里可增加胃蠕動及降低LF/HF比,而電針天樞則抑制胃蠕動及提升LF/HF比,並認為此種現象與自主神經的活動有關。


石現等人(1995年)觀察針剌療法對冠心病患者心率變異性的影響時,發現針剌內關穴後,LFLF/HF比明顯下降,因此認為針剌療法具有調節冠心病患者自主神經功能。謝菊英等人(2003年)觀察針剌治療偏頭痛及其對自主神經系統功能的影響時,將全部病例按分層隨機分為治療組與西葯對照組,治療組針剌太陽、頭維、率谷、絲竹空、風池、夾脊等穴,對照組則口服麥角胺咖啡因片,結果發現針剌能夠調節與頭痛發作有關的自主神經功能失調,能部分阻斷交感神經系統的不穩定性,因此認為針剌可以治療偏頭痛。張文彭等人(2006年)針對71例哮喘患者作研究,觀察針剌療法對支氣管哮喘患者心率變異性及肺功的影響,結果發現哮喘患者在針剌後自主神經調控作用明顯加強,交感神經功能相對提高,同時肺功能明顯改善。侯慶等人(2006年)將80例患者隨機分配至針剌組與對照組,觀察針剌治療郁症的心率變異,結果發現針剌能調節自主神經的均衡性,改善郁症患者自主神經的紊亂狀態。


由以上近代的研究發現,針灸不僅在痛症的治療上是優越的,對於自主神經的調控亦可發揮相當大的影響力,因此對臨床醫師來說針灸是不可或缺的使用工具。








療效顯著的”黃褐斑”中醫治療





療效顯著的黃褐斑中醫治療


黃褐斑,有部分人稱肝斑,是發生於面部的常見的色素沈著性皮膚病,男女都會發生,但以女性患者居多。黃褐斑的成因比較複雜,既有生理回應引起的,也有非生理性原因產生的。


黃褐斑的成因


一:內分泌 


  內分泌失調,甲狀腺功能衰退,腎上腺皮脂功能變低,會導致黃褐斑的產生。像孕婦會出現黃褐斑主要因為雌性激素及孕激素增多,這也是人們常說的妊娠斑。


二:慢性病

       得了黃褐斑還真不能小看,這不僅是臉上美麗破壞的單純性問題,甚至是一些慢性病的前兆表現。如︰慢性酒精中毒、慢性肝腎疾病、慢性腸胃疾病、惡性腫瘤等都可能引發黃褐斑問題。在黃褐斑的治療時也要從多角度檢查一下,找對黃褐斑發病原因。


三:陽光

       紫外線不僅是釀造黃褐斑的儈子手,同時也是各類斑點的形成根源,要想遠離色斑,防晒工作必需做到位。尤其正值夏秋交接時期,很多朋友開始放縱肌膚在陽光下的曝光度,防晒工作一點點放鬆,這當然是美白的大忌。這為加速色斑形成提供了便利條件。


四:化妝品


  化妝品也是釀造黃褐斑的重要因素之一,因為化妝品中含有香料、防腐劑、鉛、水楊酸鹽等成分這些都是製造肌膚問題的源頭,尤其一些劣質化妝品要避免使用,不要圖一時的便宜,而造成高額的補償。




五:精神因素

  精神因素這點常常不能引發我們的重視度,而我們長期緊張壓抑、身體長期處於過度疲勞之中,給身心帶來很大壓抑感,這些會使肌膚細胞色素沈著,色素顏色加深,所以要預防黃褐斑我們要學會調節自身壓力哦﹗





中醫之黃褐斑的病因病機


中醫將黃褐斑的病因病機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精血不足,不能上榮於面;或氣血痰瘀積滯皮下,色素沈著而致;或肝郁氣滯,郁久化熱,灼傷陰血,致使顏面氣血失和而發病;或脾虛生濕,濕熱蘊結,上蒸於面所致;也有人認為與沖任有關,沖任起胞宮,最終上行至面部,肝郁血滯傷沖任,氣血不能上榮於面,故致本病。





中醫治療特色


       針剌治療黃褐斑具有操作簡便,療效顯著等優點,以血海,足三里為主穴,旨在從全身出發,用於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使氣血充分榮於面部,加上局部獨特針法治療可更快速見效。加上中藥調理,可選擇六味地黃丸、逍遙丸等。若對於某些慢性疾病引起的原發病,經常吃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可使色素減退,對防治黃褐斑有益。口服避孕藥或其他藥物引起的黃褐斑,可停止服用該種葯物。












面部黃褐斑



參考圖片取自網路











板機指(狹窄性腱鞘炎),針刀治療剖析

  板機指的 正 式學名為「屈指肌腱狹窄性肌腱鞘炎」,為人類手指骨端有個類似滑車的結構。當手指彎曲時,肌腱可伏貼於骨頭上滑動,但當手指過度使用,造成滑車與屈指肌腱過度摩擦,就會產生腫脹、發炎、狹窄現象,使彎曲的指頭伸直時會有「喀」聲響,變成兩段式伸直,猶如扣板機的動作,故稱為「板...